R:其实也不用像蚂蚁兄这样,放弃节奏之类,我觉得放松是可以强调的,以我的经验,可以根据不同的动作,适当的使动作夸张一些,夸张地放松,,延长放松在动作中的时间和所占的比重。然后再随着进度再逐步收小。这样一放一收,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M:看来,虽然在练习的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到最后都是“殊途同归”的,也就是:要说怎样是练习吉他机械技巧的捷径,放松的练习是有效的,必须的,同时也是使技巧在“正确”的基础上不段提高的必要训练课题。
M:我发现一些吉他爱好者在演奏吉他的时候,姿势比较“随意”有的甚至不用脚凳,Raimundo兄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R:嗬嗬,其实我觉得随意倒是没什么不好,不用脚凳也不是什么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和正确的认识坐姿的问题。我想一个好的演奏者,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会找到一个适合于当时情况的,有利于自己技术发挥的坐姿。所以关键不在于是否随意,而是随意的是否有道理,是否是合理的。
M: 恩,R兄强调的重点是说在于必须认识坐姿是为演奏服务的前提和具有一定的演奏能力下。但我想对于一般的练琴的时候,还是要在认识此前提下,用标准的姿势进行练习,因为“传统”下来的坐姿是到目前为止最有利于古典吉他演奏的科学的方式,也就是说, 上面的那种情况,应当尽量避免:)对于一些已经在坐姿和演奏上有一定了解的人,在一些随意的场合用一些随意的姿势来演奏,我也觉得没有什么很不好的事情,但还是要尽量的避免要好些呵呵:)
R:嗬嗬,其实这些“传统”在于人们如何去理解他,我想一些反传统的坐姿,比如不用脚凳而改用Guitar Rest,比如采用大提琴演奏姿势的Paul Galbrath,如果能过正确的领会传统的精神,那么,这些新奇的坐姿都是可以理解的,可能会在某些角度,得到一些认同,甚至会得到一些推广,比如Guitar Rest在国外已经是一个脚凳的完美替代品了。
M:恩,尤其是吉他支架的发明,也可以说是一种在姿势上的成功的革新了:)在我们目前的情况下,大家学习吉他还有更多的演奏家所运用的更多的还是用脚凳的情况,即使在这个前提下,我发现在一些大师和演奏家在细微的持琴中也有显著的差别,我们都知道, 一般来说古典吉他的标准持琴姿势有四个接触点,即左大腿的内上侧和有大腿的内侧,以及前胸部位,和右手的肘部,但实际上看到一些演奏家在持琴的时候两个大腿的部位是没有什么区别,其他的两个点却有着细微的差别,R兄是怎样的看待这个问题的?
R:我认为吉他的演奏是一个复杂的动作系统,而给这个系统提供最基本的支持和支撑的就是坐姿,所以我想,演奏的技法的差异---比如右手的触弦和拨弦的方法,左手手型的重心等----最终都会在坐姿上得到体现,虽然看起来可能是很细微的,但是差异其实是巨大的,很多朋友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坐姿总是很轻视或是随意,其实坐姿是一个很复杂的动作,合理的坐姿是建立在合理的演奏上的,所以需要很多次的调整才能定型。其中的重点,我想有三个,前胸部位接触点,右手的肘部接触点,还有就是琴头的高度。
M:R兄所说很切中要点:)有很多人盲目的模仿大师的姿势,而没有从根本上去了解姿势的目的,结果得到的仅仅的表面的东西,而没有抓住实质,而这样的实质就是你以上所说了。关于前胸的接触点我自己观察了一些演奏家,发现的确存在着差别,这样的差别也影响到了身体的一些差异,就以上的三个比较重点的问题应该怎样做才比较合理一些,而合理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想这不仅仅我关心的问题,也是广大爱好者所关心的:)
R:我想我们不太可能一次都讨论完了,因为这三方面分别关联左手技术和右手技术。我觉得对于坐姿,基本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乐器稳定,一个是有利于左右手技术的发挥。对于乐器稳定而言,虽然是有四个接触点,但一般而言,只要有三个接触点提供支撑力,就能够保证乐器的稳定,在这三个接触点的选择上大概有两种取向,一个是以两腿和胸前的接触点来做支撑,右臂轻放在吉他上,另一个则使用两腿和右臂的接触点来保证乐器的稳定性。采用第一种方法的可以使右手活动很轻松,往往会频繁的改变发音区域,属于追求音色大幅度变化的演奏流派(可参考村治家织的录像),而采用第二种方法的右手技术往往都比较的好,追求每一个音的质量,并在这样的音色基础上,做小范围的变化。发两个图给蚂蚁兄参考一下。
M: 呵呵~我仔细的观察了一下李洁的姿势,发现是属于R兄说的第二种,而杨雪菲则是属于第一种了:)R兄真的观察的非常细心,以前我也没有过多的注意这样的问题,通过你的介绍,发现李的持琴的胸部接触点不是“支撑”而是轻靠在右胸上,这样可能让身体更好的放松,同时发现李洁的演奏是非常放松和流畅的,是不是和这样的持琴有很大的关系呢?
R:呵呵。李洁的那个前胸的接触点甚至是在肩下,甚至是不接触的(还可以参考帕肯宁的坐姿)。然而这两种坐姿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只不过是理念不同,蚂蚁兄有没发现李洁的坐姿身体又一个较大的平转(以腰为轴),而杨雪霏则较小,李洁的方法是以一个平转使左手有更大的活动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左手从低把位到高把位重心是一致的)。在这样的坐姿下身体的重心一定程度上发生右移,所以右臂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撑点。再看杨雪霏的坐姿(还可以参考Russell)与之相比左手的空间小一些(在低把位需要更多肩部参与,与高把位的重心不同),不过右手的空间要大一些,身体转体较小更利于放松。这两种都是很好的坐姿,不过取舍的角度不同,而且这也不是一成不变,因为是三个接触点,所以可以有所转化,因曲子而易,另外一般如果不用脚凳,中心会大幅度右移,这样往往更改一个接触点一样可以演奏的,所以脚凳不是问题(在给蚂蚁兄一个不用脚凳的):)
M:呵呵,我是有这样的认识,姿势的目的是为了 使左右手有充分的活动空间从而更方便的演奏。明确这样的目的然后对每一种示范性质的姿势从根本上进行研究,还有一点就是要符合自己的身体特点,看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姿势必须在演奏和学习中不段的加以调整,和体会:)对于脚凳的问题,我觉得还有一点需要说的就是,虽然有人在演奏时双腿交叉,或把琴放在右腿的外侧,但那好象并不是一个好办法,遇到一些演奏时间较长的曲子,或较长时间的演奏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局部不适”的现象,比如“双腿的交叉就很容易压的腿发麻,这样的情况就必须要不段的改变持琴的姿势。而用脚凳或支架就可以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