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Twee Pop的中心许多年以来直到现今仍是具有传奇色彩的Sarah厂牌,旗下的乐队包括the Field Mice、Heavenly和the Orchids;在Sarah被转让后,它的创始人又建立了新的厂牌Shinkansen。在美国,Twee Pop集中在华盛顿区的奥林匹亚,那里是K厂牌的所在地,这个厂牌是由Beat Happening乐队的Calvin Johnson所拥有。
第三部分 与Indie Rock相关其他音乐类型(横向)
Post-Punk
1977年的朋克革命后,很多乐队应运而生。这些乐队都是被朋克的独立精神所激励,当然也包括了朋克原始粗糙的声响。但是这些乐队不是简单地去重复像Sex Pistols乐队那样的音乐,他们将音乐的触角延伸至更为实验的领域,从诸如Roxy Music、David Bowie以及T.Rex这样的乐队音乐中汲取养分融入自己的朋克音乐中,这些乐队即是我们所说的后朋克。
这些乐队音乐的共同点是反传统文化精神和蔑视、颠覆既定的摇滚传统,很多这样的乐队(如Joy Division或是The Cure)都采用电子合成器和吉他营造出黑暗阴冷的音场,还有一些乐队虽然采用相对较轻缓的音乐处理,但是他们的歌词和音乐则完全推翻传统意义上的摇滚乐结构而凸显失衡。
后朋克乐队最终在80年代转变为另类音乐。
Alternative Pop/Rock
另类音乐原本泛指那些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出现的后朋克(Post Punk)乐队。尽管另类音乐有多种音乐类型,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全都游离于主流(mainstream)之外。
从某些方面来说,以Nirvana乐队在1991年的成功为分界点可将另类音乐分为两拨:一拨是80年代的另类乐队,这些乐队当时都是在一些独立音乐厂牌下,即使有些乐队在主流厂牌下,但是他们往往得不到与公司其他主流乐队同样的支持,整个80年代的另类音乐包含广泛,如jangle pop, post-hardcore punk, funk metal, punk pop, and experimental rock等;另一拨则是在Nirvana步入主流后,以上所说的各种另类音乐类型之间的界限便越发模糊,其原因就是此时的另类音乐已经是主流市场的一部分了(既然是主流了就无必要再细分各种类型),这其中的Hard Rock和有朋克根源的乐队甚至比那些在80年代末期独领风骚的偏流行的另类音乐还要商业化,这时的另类音乐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非主流意义。90年代后大部分的实验摇滚乐队被归入到Indie Rock。
Grunge
由于在音乐上采用源于the Stooges 和 Black Sabbath这样乐队的泥泞黑暗的声响,Grunge实际上是重金属(Heavey Mental)和朋克(Punk)的混血儿。尽管Grunge音乐的吉他弹奏直接师自70年代早期的金属乐,但是Grunge的美学却与金属乐相去甚远。Grunge音乐所具有的激情宣泄和音乐抨击来自于朋克,尤其是受到80年代早期美国硬核(Hardcore)音乐独立思想的影响。
第一批Grunge乐队(Green River, Mudhoney, Soundgarden)音乐上要比第二批(以Nirvana为代表)的要重,第二批乐队则更富旋律而且他们在吉他弹奏上采用明显的stop-start dynamics(这可能是吉他术语),这种易于识别的失真吉他弹奏方法成了该类型音乐的惯用手法。
在Nirvana成功步入主流后,Grunge音乐失去了原有的独立性,成为90年代Hard Rock最为流行的音乐类型。
Shoegazing
自赏(Shoegazing)是指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英伦独立音乐的一个流派,之所以叫做自赏是源于这些乐队的一动不动的舞台表演风格,当这些乐队在舞台上表演时只盯着舞台地板就好比一直盯着自己的鞋子,Shoegazing即自此而得名。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自赏就仅仅是从视觉角度进行的定义,它之所以代表一种音乐类型是特指这种音乐的纯粹声响。这种音乐往往带给你的是不可抗拒的喧吵并伴随着长时间低沉单调的吉他回复、扭曲失真的声波和一系列吉他回馈的层叠,人声和旋律消弥于吉他声墙中,营造出一种你完全分辨不出各种乐器音色的音乐冲击。
大部分的自赏乐队的音乐都以My Blood Valentine乐队音乐为模板,My Blood Valetine曾以早期的Ep和第一张专辑《Isn’t Anything》确立了Shoegazing的基本音乐模式,其他诸如Dinosaur Jr., the Jesus & Mary Chain, 和 the Cocteau Twins这些乐队也对此种音乐有主要影响。后来跟进的乐队,像大家熟知的Ride、Lush、Chapterhouse和the Boo Radleys都在固有的音乐模式下加入了自己的特色,如Ride就加入了60年代迷幻乐元素,而Lush则结合了介于流行乐和Cocteau Twins似的梦幻流行乐(Dream Pop)之间的音乐元素。
没有一支自赏乐队是做动态表演的,而且对媒体采访也不感兴趣,正因这些阻止了这些英国乐队进入重要的美国市场。在这些乐队占据英国音乐媒体和排行榜达3年之久后的1992年,经过美国的Grunge和本国由Suede乐队始作俑者的Britpop这两次浪潮,自赏乐队不再被公众给予关注,有些乐队(如Chapterhouse、Ride)几年内便宣告解散,而另外一些乐队(如the Boo Radleys和Lush)则与时俱进得以延续至今。
Lo-Fi
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这段时间里,低保真(Lo-Fi)一词不仅是对某张专辑的录音质量的描述而且本身也代表了一种音乐类型。
在摇滚乐的发展历史中,早期由于录音设备的简陋使得唱片在没有质量保证的情况下被快速而便宜地生产出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早期的摇滚唱片,如60年代的车库摇滚(Garage)以及70年代末的很多朋克摇滚等,都可以贴上低保真(Lo-Fi)的标签。
然而,低保真(Lo-Fi)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在家里用四轨录音机来录制音乐的地下独立摇滚乐手(队),这样的音乐大部分出自80年代的美国地下音乐,包括像R.E.M这样的乐队,同时也包括一堆像the Chills和the Clean这样的英国后朋克乐队和新西兰乐队。
通常这些低保真(Lo-Fi)乐队会利用简单的流行和摇滚歌曲或是自由的歌曲结构来达到其音乐中完美的噪音和艺术上的实验主义,即使当这些乐队的作品会保持相对的直接坦率,但是因其音乐录制的低质量、失真以及作品采用倾向于抽象、晦涩的歌词,其结果使得其音乐往往还是很不相同。
最初,这些低保真(Lo-Fi)作品只是以自制的磁带形式进行交易,但是在几个独立音乐厂牌的推动下有所改观,尤其是K Records(由Calvin Johnson经营)旗下的Beat Happening乐队发表了低保真乙烯唱片,同样采取此做法的80年代的几支乐队(如Pussy Galore, Beat Happening, 和Royal Trux)在美国地下音乐圈中获得小部分的追随者。到得1992年,像Sebadoh和Pavement以他们十足噪音和混乱无序的唱片在美国和英国获得了广泛的追随。几年以后,由Liz Phair和Beck对此种音乐进行“改良”后成功地将低保真(Lo-Fi)美学带入主流。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